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京武功夫如是说:脚下如踩舟,腰间似水流。太极真功并非苦练可得,全在“松”与“沉”的智慧。
我们生活在地球上,无时无刻不受到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(合称地力)的主宰。
只因太熟悉、太适应了,我们早已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。
但太极拳研习者必须重视、体会并利用这种力量,否则拳艺难以达到纯正自然的境界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01 松沉之道:借地力而生拳势太极拳的核心奥秘在于“松”。
杨澄甫先生曾说:“一个松字,最为难能,如果真能松净,余者末事耳!”
松的关键在于“放”——骨顺肉坠地放下。
想象骨骼关节在虚领顶劲的提挈下节节相挂,顺流而下;全身皮肉像湿衣服挂在衣架上自然垂坠。
真正放松到脚下,放下部位会有沉甸甸的感觉,才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。
这种沉,是太极拳一切劲力、动作和技艺的源泉,是“用重量不用力量”练拳的前提。
02 偏沉则随:阴阳相济的四种动法沉并非全身一致下沉,而是有的部位沉,有的部位不沉;有的先沉,有的后沉。这称为“偏沉”。
偏沉与偏轻相互对立又统一,是借地力行拳的基本方式。
其引动肢体运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:
A. 上下反作用力运动:
如胯以下偏沉,以其反作用力支持立腰伸脊,推动上下逆向相开
B. 左右杠杆力运动:
如左边偏沉,则右边偏轻,像天平的两盘互借杠杆之力
C. 综合运用:
如左腿偏沉,则左臂偏轻,右腿偏轻,右臂必然偏沉。
四肢虚实,相邻者相反,交叉者相同,形成周身一家。
D.呼吸开合调节:
吸气提气时以强化偏轻为主,有利于蓄劲;
呼气沉气时以强化偏沉为主,有利于发劲。
03 腰腿之间:偏沉的重点区域支撑负荷越大的部位偏沉,对全身的引动效果越明显。
因此要重视下边,重视实脚一侧的偏沉。
脚偏沉:扎根入地。
实脚应向下松踏,与地“过电打通”,感受和上传地力。
移重心时,脚下有踩船或踩泥的细腻感觉。
腿偏沉:发动拳势。
身体的移动、转动、升降皆“发于腿”。
例如,左右转身时,反向一腿内旋沉落发动。
胯偏沉:启动全身。
实胯一松(偏沉),如同打开电器开关,全身就通了电。
两胯交替偏沉偏轻,体内意气就能循环流动。
腰腹偏沉:为主宰。
全身的总支点、总轴心在丹田的核心部位。
腰骶与小腹围绕此点反向互动,主宰全身运动。
04 常见误区:松的真意与假象许多初学者容易陷入误区,将“松”理解为无力懈沉,这是极大谬误。
真松:
是在意念引领下的骨顺肉坠,关节放开拉长,精神高度松静,做到“松而不懈,松而不散”。
它并非绝对无力,而是与“紧”辩证统一,松中寓紧,紧中寓松,能瞬间转换。
假松(懈):
是肢体的疲软和精神的萎靡。
关节闭合,肌肉软组织萎缩,皮肤与肌肉发紧。
腰懈则身瘫,胯懈则身倾,膝懈则站不稳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05 实践要诀:如何练出真松掌握真松,需把握两大原则:
意念引领原则:
松是在意念主导下实现的。
先求心意松,神经安舒,头脑清静;而后意念引领肢体松,节节贯串。
例如“松肩”,需以意将两肩松开,气向下沉,意中加一静字。
实践招熟原则:
仅明白道理不够,必须深入实践,通过反复练习体会。
在行动中,要像戒毒一样戒除拙力,尽管用力的动作更习惯、更容易,但一定要避免,松出来的动作才具有真品质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真正的高手,通过骨盆的微妙偏沉来引导重心点移动。
“腰腿间”就是骨盆,动作不顺时,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。
骨盆像托着一个大水囊一样托着小腹,骨盆偏沉时,小腹内的脏器也会像水一样随之蠕动,形成“丹田内转”,从而带动全身。
拳理虽深,践行则明。
一念之间,放下拙力,顺应地力,让身体的重量自然流淌,你便能体验那“性质纯、质量高、效益佳、感觉美、味道正”的太极妙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怎样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